文明由“文”和“明”二字组合而成。孔子时代,人们还是使用单字为主,道德是道和德二个字,鬼神是鬼和神二个字,阴阳是阴和阳二个字,不可读为一个词组。但《易经易传》已经出现部分组词,文明就是其中一个。要理解文明这个组词,就要理解文和明二个单字。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文就是一种图像,玉表面交错的纹理,非常美丽,而且能够从表面深入内部。读懂表面的文就能够洞察内部的文,因为纹理是一致的。天文就是天的纹理,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纹理,纹理即文理。文就引申为美丽、延续性、内在、优雅、修饰、修养等美好的内涵。
在谥号中,文是最高贵的谥号。周文王是第一个谥号为文的君王。孔子在匡地临难,命在旦夕,于是说:“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周文王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文王死了以后,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不是交给我了吗?“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将要毁灭(华夏)文明的话,后代子孙就必然会永远失去文王传下来的伟大文明(我今天必将死于匡人之手)。如果上天不会毁灭(华夏)文明的话,匡人没有能力杀死我。
孔子的意思是上天把周文王传承的(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交给了我,恶人是杀不死我的。如果我被杀死,说明伟大(华夏)文明就要终结了。孔子又解释了“明”:“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贲卦),修养最高的圣人汇聚了天地之德,又统览了日月的光明。明是日月的光明,代表宇宙中全部的光明。
文明一词的内涵近几百年一直在演化中,集中表达了人类的自豪和成就感,表达了人类必将冲破一切障碍到达光明的彼岸。文明一词从考古学家的专业术语演化为大众的语言,它不仅指城市的出现和遗存,不仅指个人卫生习惯和排队、微笑、礼仪,而且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今天人们使用文明一词,含有代表更高的发展阶段的实质内涵。
今天中国人用文明一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生活行为的优雅得体到自我完善的转变,以及对一个国家和人类的共同命运的关注和伟大愿景。文化一词仅指相对低一等的生活修养和各种非物质爱好。全球文明有更多的一致性,而文化则多姿多彩。各国的美味佳肴都很可口,服装绚丽多彩,歌舞婀娜多姿,但文明的架构力、经济和科学的组织力更趋于一致。
人类想留下光荣的足迹,供后人甚至外星人瞻仰。人类想把自己曾经的成就留给后来者,但最想留下的不是玛雅神庙、巨石阵这类物质遗迹,而是我们伟大的情怀和在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无限乐观。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伟大合作精神、彼此理解和架构精神世界、规范现实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建立在全球合作基础上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力和经济活动的组织力。文明一词更重视人类活动更多的公平性和持续性。
摩根《古代社会》和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正在改变文明一词的原始内涵,而与中国古代典籍的“天下文明”概念越来越接近。绕了一大圈,整个学术界中文明一词从城市化及其遗迹(第一步)、卫生习惯、礼仪(第二步)逐步上升为人类的伟大成就、自豪感和合作精神(第三步)这一无比崇高的精神内涵上来。
文明一词正在回归《易经》“天下文明”古老而崇高的含义。
小学生文明礼仪儿歌
1.进校
背好书包进学校,服装整洁领巾飘。
见了老师有礼貌,清晨问早午问好。
同学之间打招呼,挺胸抬头面带笑。
2.升旗
立正肃立升国旗,仰望国旗徐徐起。
少先队员行队礼,高唱国歌情无比。
热爱祖国记心里,革命传统不忘记。
3.上课
上课铃响进教室,安静坐好迎老师。
站立问声老师好,精神饱满学知识。
坐如钟,站如松,读写姿势要坚持。
4.课间
下课起立师先行,用品提前准备好。
上下楼梯右侧行,讲话走路都要轻。
环境卫生保持好,室外游戏讲文明。
5.做操
做操站队快静齐,动作到位要用力。
做好眼操保视力,穴位准确不忘记。
两操坚持志不移,努力达标练身体。
6.集合
集合活动要守纪,队伍排列“快静齐”
不说话来不乱挤,不乱走动有秩序。
鼓掌热情懂礼仪,人人心中有集体。
7.放学
环境卫生定好岗,每天值日要做到。
清理书桌把地扫,不让纸屑到处跑。
课桌课椅排整齐,离校门窗要关好。
8.回家
放学路上不乱跑,安全第一要记牢。
见到长辈先问好,学习情况要汇报。
帮助父母干家务,热爱劳动最重要。
睡前学具准备好,校服领巾别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