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名人读书故事
1、名人读书故事: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名人读书故事: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鲁迅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鲁迅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鲁迅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3、名人读书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鲁迅一枚金质奖章。鲁迅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鲁迅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4、名人读书故事: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5、名人读书故事: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6、名人读书故事: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7、名人读书故事: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8、名人读书故事:孙敬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9、名人读书故事: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读了一点书,以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逐渐发现,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读书是滋润精神的手段,就像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吃东西维持营养一样。
原来是博览群书,拿到书就读,荤素不顾。读得久了,发现有些书根本不值一读,粗制滥造的太多。
慢慢地,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比如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到底如何阅读一本书。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比如时间的检验,时间是大浪,淘尽狂沙始见金。时间淘宝后留下来的都是精品。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好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那要考验阅读者自己的判断能力,需要深厚的功力。如果功力不够,我们就读那些时间检验的作品吧!
那如何阅读一本书呢?大道至简,“从粗到细,
从远及近,由略到详”十二字就可概括之。下面细细解读。
从粗到细,也就是粗读目录,了解一个大概。如果踫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再去仔细阅读,这种读法比较节约时间,属于精准打击。有的书虽然洋洋洒洒几万几十万字,重要内容也许不超过2000字。您感兴趣的也许不过上千字。
从远及近,是打破常规,从后往前读,或者先读最重要的,再读次要的!也指把一类书按照年代排列,从古读到今。或者把中外论述这类观点的文章汇聚在一起,从外国的读起,最后读中国的!—这种读法有点像照相,从远焦慢慢调到近焦。
由略到详,是指碰到某一个问题,就先简略了解,然后对这个问题(也可能是一个字)进行深度挖掘,搜索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验证。这与把厚书读薄有点相反,它类似于把薄书读厚,但是又不是把薄书读厚。它是带点考古研究的读书法,需要博览群书。
当然读书的方法千千万,只要去读,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