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三国》与《水浒》在民间的主要受众是中老年群体,而《西游记》更多受到儿童、少年的青睐,故而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孩子们可能不清楚三国战事,不了解梁山好汉,可是没有哪一个不知道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讲起来头头是道。《西游记》倍受推崇,正是源于故事有童真之趣、讽刺之趣、调侃之趣和世俗之趣。
童真之趣。妖猴被扔进炼丹炉,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反倒铸就一双火眼金睛;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变成一座庙,猴尾巴变成的旗杆只能立在庙后,令人忍俊不禁;猪八戒偷西瓜,一脚踩上西瓜皮划出老远;孙悟空动不动就钻到别人肚子里折腾,不达目的不罢休……这类情节让人捧腹,所以能够吸引孩子们。
讽刺之趣。比丘国国王被妖魔所害,听信妖言,要取一千个小孩儿的心做药引。此事古有传闻:主持修筑京杭大运河的麻叔谋,身染疾病,有人拿蒸熟的人肉贿赂他,他觉得鲜美无比,开始大肆抓捕孩童“进补”。灭法国国王仇僧,立志杀掉一万个僧人,在完成9996个之后遇到唐僧师徒四人,欲加害,被孙悟空施法将合宫人员和臣子的头发都剃掉了,一个个面面厮觑。
调侃之趣和世俗之趣。师徒四人途经女儿国,误饮子母河的水,两个大男人怀孕了;牛魔王包二奶,铁扇公主与玉面狐狸争风吃醋;猪八戒去高老庄招亲,慢慢呈现出一个傻女婿状态;取经终点,迦叶向唐僧索取贿赂……调侃意味与市井风情扑面而来。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还在于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张弛有度、相得益彰。猴子与猪的搭配简直绝妙,一个是心灵的狂放,一个是物欲的放纵,虽然屡有冲突,却又配合的天衣无缝;猴子与和尚,一个英勇无畏+鲁莽,一个意志坚定+谨慎,也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另外,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里有明显的释道相争的色彩,并且有偏向佛教贬低道教的意味。像孙悟空大闹天宫,把凌霄宝殿搅的天翻地覆,十万天兵毫无用处,他却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这大概与成书背景有关,明中后期嘉靖皇帝痴迷道家长生之术,二十余年不理朝政,百姓怨声载道,对道教深恶痛绝。可怜丘处机,在前朝千万里跋涉为道教树立的崇高地位,就这么垮了。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