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送灶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旧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 :扫舍去尘
腊月二十四,“扫尘日”,也叫“迎春日”。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为“扫房”,南方则称“掸尘”。按民间说法,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意,新年得有新面貌,干干净净过新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说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家家吃豆腐渣“接玉皇“以表清苦,博取玉皇欢心,为来年祈福。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天准备过年的肉食,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之为“年肉”,吃年肉讲究吃红烧肉,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
腊月二十七,除了要宰杀自家家禽,还要上街赶集,采购年节所需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因此这天的集市十分红火热闹。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过去没有速效发酵粉,普通面不容易搁,而发面不容易坏,并且按着老理儿说,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做主食,蒸馒头、蒸花卷、蒸豆包。南北方口味各异,胶东的大饽饽、西北的馓子、南方的年糕,可谓蒸蒸日上又一年。
腊月三十: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辞旧迎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最隆重热闹的一天,人们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穿新衣、收压岁钱、吃年夜饭、晚上守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大年初一:三元日
大年初一,又称为“三元”、“三朝”、“元朔”,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都要在这天燃放鞭炮,称为“开门炮”。
大年初二:迎婿日
大年初二,“迎婿日”,出嫁的女儿同夫婿回娘家拜年,而且带回娘家的礼物要成双,取吉利之意。
大年初三:“赤狗日”
大年初三,古时传说“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与“赤口”同音,易与人发生口角,所以这日不宜外出不宜拜年。
大年初四:“神落天”
大年初四,古时是民间的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回来守护家人。
大年初五:“破五日”
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清垃圾、倒脏水,意为“泼污”。剁饺子馅意为剁“小人”,包饺子意为捏“小人”嘴,把不顺心的事全归到“小人”身上了。
大年初六
大年初六,旧时大多数商铺都开张了,取“六六大顺”之意。
大年初七:人的生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这天是人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这一天也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
时代在演进,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但不管过年以何种形式呈现,不变的是春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情感——团圆、祥和、平安、喜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