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年味
更漏已深人渐散
——题记
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或是岁月更迭的节点,或是又长大了一岁,或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或只是一个节日。年味,对于每一个人家来说,也是不同的味道,或是一大桌年夜饭的喷香,或是爆竹燃烧后的火药味,或是天各一方心中抑制不住的思亲味道,而对于我来说,我家的年味,是记忆深处随着时间越来越淡且再无复返所以格外珍贵的味道。
我家的年味,在我小的时候,是最浓的,最有年的感觉的味道。那时候,好像最值得盼望的节日就是春节,每每临近过年的时候,我总是异常兴奋,经常会问爷爷什么时候写对联,会问奶奶做了什么好吃的。
好不容易盼到了年三十,一大早我就随着爷爷贴对联,挂灯笼。那个时候,家里贴对联是不用胶带的,经常是用一口小锅,锅里只放面粉和水,架在炉子上不停地搅拌,就能煮出一锅乳白色的浆糊,用浆糊来贴对联是最好不过的。小院里屋子不少,所以每间屋门都贴上对联后,一小锅浆糊往往也见了底。因为家在农村的原因,爷爷可以算是村上仅有的那么几个文化人,每年过年前夕,村里的人们就会拿着自家对联的红纸来家里找我爷爷写对联。每次这种时候,爷爷的书房总是挤满了人,十分热闹。
年三十晚上的时候,父母也已经回来,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小炕桌上摆满了从奶奶手里做出的各色美食,虽不比高档餐馆里的饭菜精致,但却是最好吃的年夜饭。吃年夜饭的同时,总也少不了春晚的伴随,只是我那时年龄还小,对于以前春晚的印象并不深刻,只是形成了过年必看春晚的习惯。
随着时间的悄悄流逝,将近十二点时,我和爸爸就会到院子里放炮。鞭炮刺耳的声音,烟花好看的光芒,充斥着这个溢满年味的小院。
一个年,在那时总要过上数天,而年味却一点也不减,依旧挂在我欢喜的眉眼间,依旧萦绕在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上,依旧红彤彤的在幅幅对联里。
年的味道,不会在还能有烟火的天空中变淡,却会随着我的长大慢慢变淡。
从不知什么时候家里不再有许许多多的人来找我爷爷写对联而是去外面买时,从一幅幅对联不再用浆糊贴上墙时,从街上买不到各类炮竹时,从年夜饭越发简单时,从看春晚也渐渐无趣时……也许就是这些时候,年的味道在我的记忆深处,一点一点模糊,道不清楚是什么感觉,也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那时年的味道,也许再也回不来了。
当年味越发的淡,我也渐渐不再非常盼望过年,或许那真的只是一个节日罢了。
然而每当想起儿时的年,我就会无比向往能有以前那么醇厚的年味。像一颗蜜糖,让我将要麻木的内心又泛起丝丝缕缕的香甜,告诉我即使回不去过去,也不要后悔为什么当时盼着长大,因为不长大,怎么能知道醇厚的年味是如此珍贵。
年年又岁岁,烟火一遍遍,满怀欢喜地成长也意味着心事重重地抛弃过往。或许减弱的年味会苦了心中的期盼,不过让年味永远留在心底种上一道芙蕖,也能在想念年味的时候,悄悄绽放。
也许现在惋惜已晚,人与物早已褪色,可我家的年味,依旧是记忆深处随着时间越来越淡且再无复返所以格外珍贵的味道。
更漏已深人聚散,年味飘香留心间。
牛秉书
年味儿是屋檐下挂着的一块块金黄的腊肉,是母亲辛苦张罗的那桌丰盛年夜饭,是父亲珍藏了一冬的一坛老黄酒,是一幅幅火红喜庆的春联和门画,是甜到心里的蜜饯糖果,是手机朋友圈里抢到的红包……
春节的味道是丰富多彩的:有爆竹的烟火气息;酒肉丰腴的浓醉;糖果的甜香……扑面而来的带着浓浓的节日氛围!这些,都是小时候抹不去的记忆!
印象里最深刻的一道菜,是母亲做的龙眼肉。肥肉切的特别薄,中间裹上一颗红枣,两头塞进饼干碎,卷成圆柱形,蒸透后,肥肉薄如蝉翼,透明的脂体下红枣鲜艳欲滴,犹如龙的眼睛,因此得名。儿时的点心并不丰富,饼干也是当时不多的东西,那饼干的浓香甜糯渗到吹弹可破的肉脂里,整道菜好看又好吃,是春节大菜中的一瞥惊鸿!
而细心认真的父亲,则会用鸡蛋液在平锅上摊出一个个小圆饼,然后把调好的肉馅卷起来,上笼蒸熟,特别下饭。这道菜如今已经到处可见,可是在八十年代,这可是爱动脑筋的父亲的创新菜,让我们这些孩子一饱口福!
除去年夜菜,其实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每年春节头几天父母准备的各种零食了!铁砂炒薯条是必不可少的,每年都见母亲用大铲在锅里用力的翻炒一锅铁砂,里面夹杂着秋天晒干的红薯条,炒好后,薯条干脆香甜,可以吃到很久很久!麻花和江米条也是寒假必备品,父母合力做出来的这两样,简直就是一绝!最喜欢看母亲熬制糖稀的时候,眼见着一锅糖水变得粘稠拉丝,到了火候,把炸好的江米条倒进去反复搅拌均匀,酥脆可口,是现在怎么都吃不出感觉的美味!
父母有时还会把单位发的牛羊肉卤制出来,整个房间弥漫着浓浓的肉香味,新鲜出炉的是不能吃的,放在火热的铁皮桶上好久,直到卤肉变干才能吃,一般到春节的时候就可以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大快朵颐了!那个时候,父母坐在后排,我们几个孩子坐在前排,大家一边吃着各种零食,一边看着电视,没有亲戚来往,也不用去拜访谁家,独门独户的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寒假过完,开学后,最喜欢最期待的就是就是每天的放学。一般那个时候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了,五分钟就能冲回家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象征性地洗一下手,然后习惯性地摸到放着各种零食的地方,摸一把江米条,再来一根麻花……幸福快乐的感觉好像还在过春节一般!
父母春节做的很多点心美食,一般都能吃到三月四月,那是青黄不接的月份,但是有了这些,就觉得生活还是很有盼头,还是很甜美!直到现在,很奇怪的是,作为七零后的我,在回想起年少时的岁月,没有什么太多痛苦的事情,倒是很多好吃的美味占满了整个记忆!
美好的回忆都是已在天堂的父母给予我的,可惜,这些美好都永远不会再有了!而如今的所有节日,都再也没有任何味道了!失去的快乐就像折翼的翅膀,再也飞不起来!
每一年人们都是忙忙碌碌的,也是在忙碌之间迎来了,一年才有一次的年夜。
记得小时候在除夕那天,大人们也是忙碌的,不过不同的是,那时候他们忙着准备这天所需的东西——对联、门神、浆糊、煮熟的腊肉和祭祀祖先用的供品;并且邀请亲戚到自己家来吃早饭,相约一起到谁家去过年夜,一起观看烟花。这一整天都是忙碌和充满喜悦的,在祭祀用品准备好后,一家人就一起去祖地,祭拜先人,请求先人保佑一家老小家和万事兴,财源广进。在除夕夜里,在年夜饭前,晚辈给长辈们磕头祝贺,长辈们便给晚辈分发压岁钱,并祈祷来年孩童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这些传统习俗都弄完后,便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和和睦睦的吃起年夜饭了。吃完年夜饭在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段中,好像所有人都约好一般都开始燃放烟花爆竹,给人一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感觉,再看着那一束束绚丽多彩的烟花不经意间想起自己一年的酸甜苦辣,还有这一年一次阖家团圆的喜悦也随之升上心头,所有工作与生活中的苦楚无奈,都不及这时心中的那丝丝暖意!最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守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谈心、嗑瓜子,小孩放摔炮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共渡年夜。
不过这些都是我小时候,那仅存的一点记忆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却也悄然的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没有了传统文化中的年夜守岁和压岁钱,也没有一家团圆的和睦喜悦,有的只是一家人普普通通的弄点吃下,或是去餐馆随意点菜打发一下。在家中过年的也是拿着手机抢红包,家中的老人们原本留了一年的牵挂和许多要对自己要说的话,看着我们这样心中的种种也就咽回肚中了。渐渐地发现我们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而与家人的距离感,也是我们对春节的不重视,对中华文化传统习俗节日的忽略,让我们在物质需求上比精神需求强烈的结果!而文化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共有的财富宝藏。
泱泱大国,千百年来才孕育出我们如今的文化底蕴,而每一个中国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产物,它们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节日,更是文化的传承。而春节对于中华儿女来说也是最重要的,同时它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所有人都要保护的,让未来更多中华儿女可以牢记春节,让每一个年都更有意义,让我们一起找回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年味。